【作者简介】
胡建平,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测量与统计,就业创业研究;
霍亚丽,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研究,人才培养与就业;
沈宝华,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
【摘要】
通过文献调研以及对全国多个省份及各层次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方案的整体研究,遵循评价内容的综合性与前瞻性、指标设置粗细得当、注重工作过程评价等原则,结合专家论证,构建了由5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分类评价体系,并对指标内涵进行系统性阐释。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多种分析方法对指标权重进行分析设置,并构建评价算法模型。最后,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分类评价办法实施细则,强化立德树人的工作导向,促进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协同联动。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分类评价
【文本引用】
胡建平,霍亚丽,沈宝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分类评价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4(09):91-98
一、引言
据统计,2024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总规模达到1179万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形势更趋复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强调要持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就业问题作出重要论述,强调“就业是永恒的课题”,要“坚持就业第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对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推动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早在2007年,教育部、人事部等五部委就共同制定了五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其中第四项措施就是完善就业工作评价体系。从2008年起,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开始强调对就业状况的考察。近年来,就业工作评价文件层出不穷,从教育部到多省教育厅都制定了相关的评价工作方案,较好地进行了就业工作评价实践探索。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改进高等学校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体现立德树人的标准,如何做到办学导向的引领,值得更深入地研究探讨。
二、文献综述
高磊主要研究了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体系及其特点,为我国开展就业率评估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1]刘炳赫、宋明华等、万晓玲等分别聚焦日本的自由就业制度、新加坡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估模式和体系、印度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等角度开展研究。[2][3][4]邹治和陈万明提出,在借鉴劳动力市场就业、失业的概念及其测量,吸取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经验的基础上,有关部门要改进现有就业率的统计方法,改变目前就业率评价指标单一的状况,构建综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标体系。[5]王宁从就业工作状况、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评价、在校生评价和信息化程度评价五个方面构建了就业工作总体评价体系。[6]董春秋从工作条件、工作开展情况、工作满意度这三个角度评价高校就业工作,但指标和权重的确定是根据实践经验而得。[7]相静和张德然结合高师院校的具体情况,从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两个方面构建了毕业生就业综合评价模型,并建立了多层次结构模型,作为高师院校就业评价的工具。[8]
通过近年来学者对高校就业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内涵及评价的理论研究偏少。国外实践中评价方法也较为单一,以就业率统计结果为评价依据的偏多,或是集中在工作机制、配套保障等方面。总的来说,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体现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的研究偏多,体现过程管理、问题导向、育人导向的研究偏少。因此,本文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对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新要求,以江苏省内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分类评价体系,按照建评结合、以评促建的方式探索评价实施路径,从而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三、建构评价指标体系
对高校进行就业工作评价,是督促高校不断改进就业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水平的一种管理方法,能够进一步规范就业工作行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在我国多个省级行政管理部门均有所应用。通过对黑龙江、安徽、湖南、重庆、江苏等地区的调研发现,目前对高校就业工作的评价主要设置本科、专科两个类别,对高校类型未作进一步区分。基于就业育人的理念,高校的就业工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各类型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其就业工作重点亦有所不同。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就业工作水平,有必要对不同类型高校的就业工作分类进行评价。
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以促进就业育人为抓手,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为根本目标。指标体系会对具体工作产生引领作用,构建指标体系需要把握的原则有:一是评价内容的综合性与前瞻性。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类指标既要涵盖当前就业工作内容,又要兼顾未来工作方向。二是指标设置粗细得当。指标过于宽泛无法体现方向性,而指标设置过于细致,对高校来说应对综合评价的工作量加大,造成精力浪费。三是创新评价数据收集方式。评价数据来源较多,运用信息化的手段统一收集、读取数据会更加方便,比如依靠24365平台的日常行为数据做好动态监测反馈。四是注重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自我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完善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在评价体系中设置自我评价的内容,鼓励高校进行校内自评。五是注重工作过程评价。对具体工作以及可能影响就业工作的各种因素进行有效评价,更好地实现以评促建的效果。
为了充分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内容与实效,指标体系的建构以6个调研省份高校就业工作评价方案的文本分析为基础。虽然不同省份各项指标的名称及分类各有不同,但从评价内容、指标分类上看,主要可归纳为五个方面:工作保障、就业渠道开拓、就业指导服务、就业管理和工作成效。建构出指标体系初稿之后,再结合专家研讨会的反馈建议进行修改完善,增加校企对接、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服务国家战略及地方经济发展等指标,体现就业育人理念,做好就业工作方向引领。
完善后的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分类评价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组成(表1),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强有力的工作保障体系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稳定开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保障一级指标包括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个二级指标。其中,机构是就业工作人员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堡垒,可从组织架构与制度建设两个方面综合考察;人员是指充足的专兼职就业工作人员配置,确保岗位明确、职责清晰,可结合专职人员配比与人员发展通道建设两个方面考察;场地是指就业指导部门具备专门的办公场所及设备,校园招聘活动有专门的宣讲场地、招聘场地和面试场地;经费是指制定年度就业工作经费预算,拨放专用经费以满足就业工作需求。
第二,就业渠道开拓是指高校主动对接市场需求,为毕业生寻找充足、优质、合适的就业岗位,为创业学生提供支持帮助。就业渠道开拓一级指标包括就业信息、校企对接、创业基地建设三个二级指标。其中,就业信息包括线下线上招聘活动发布的岗位数量与质量、岗位精准化推送情况、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度、学生通过学校发布的信息成功签约率等考察点,可依托在线就业系统获取数据;校企对接包括访企拓岗、重点企业洽谈、企业库建设等考察点;创业基地建设包括创业企业入驻率、创业企业存活率等考察点。
第三,就业指导服务是实现“就业育人”的重要载体,助力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就业指导服务一级指标包括课程、帮扶、咨询、活动、实习实践、政策宣传六个二级指标。其中,课程包括课程体系建设、专任教师配比、任课教师能力提升、课程效果等考察点,是通用性的就业指导内容;帮扶包括困难生就业服务、帮扶效果等考察点,是针对特定群体的服务内容;咨询包括线上线下咨询数量、咨询案例整理、咨询效果等考察点,是个性化的服务内容;活动包括校内培训、竞赛、讲座等活动的学生参与率与活动效果等考察点,是提升性的服务内容;实习实践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环节,与就业息息相关,相关考察点包括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实习跟踪调研、学生对实习的评价等;政策宣传旨在帮助学生在求职与就业过程中,用好就业政策、积极维护自身权益,考察点包括宣传内容、宣传渠道、宣传效果等。
第四,就业管理是基于对本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了解,不断推动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就业管理一级指标包括就业登记、就业调查、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四个二级指标。其中,就业登记主要考察登记数据的真实、准确、及时三个方面,是获取毕业生就业客观数据的途径;就业调查主要考察调查动员工作和调查参与率,是获取毕业生就业主观评价数据的途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主要考察报告内容翔实和发布及时两个方面,是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包括与招生计划、专业建设、教学科研联动等考察点,是对联动落实情况的反映。
第五,工作成效以总结性评价为主,主要评价高校在就业工作中的具体成果,体现结果导向。工作成效一级指标包括就业充分性、高质量毕业去向落实率、服务国家战略及地方经济发展、工作满意度四个二级指标。就业充分性主要看毕业去向落实率情况;高质量毕业去向落实率是指高质量就业单位吸纳毕业生的情况,高质量就业单位由各个高校自主界定,每校不同,建立在高校对就业单位情况持续跟踪了解的基础上;服务国家战略及地方经济发展一是指在“三支一扶”“西部计划”“乡村医生计划”、选调生等国家基层就业项目及乡村振兴计划等地方重大发展项目中的就业情况,二是指毕业生应征入伍情况;工作满意度来自毕业生及用人单位两方,是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满意度。
四、高校分类
国际上主要采用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即把高校分为博士授予院校、硕士授予院校、学士授予院校、学士/副学士授予院校、副学士授予院校等类型。为推动高校特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高校分类评价管理改革持续跟进。国内各地结合区域发展需求和办学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探索细分。比如,北京市将高校划分为高水平研究型、高水平特色型、高水平应用型、高水平技能型四类;上海市综合人才培养主体功能、承担科学研究类型以及学科专业设置建设情况设置“12宫格”高校分类体系;山东省依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结合高校发展基础进行分类;广东省计划研究从分“型”(一流大学与高水平大学、应用型本科学校、技术技能型院校三型)和分“类”(综合、理工、文科和农医类四类)两个维度去设计。[9]
各高校的类型、层次和办学方式不一,在政策支持、师资力量、经费投入、生源质量、社会知名度、就业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都会对其就业工作产生影响。因此,在兼顾办学层次、办学目标和工作经费等因素的基础上,高校就业工作分类评价将按照“双一流”建设高校、普通公办本科院校、民办本科及独立学院、高水平高职院校、普通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六类院校分别测算指标权重,尽可能提高组内的可比性。
五、权重调研与测算
权重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层次框架,设计《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分类评价体系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构造判断矩阵,用1~9九个数字表示两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答题人分别对一、二级各项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判断。权重调查依托在线平台,邀请江苏省内各普通高校就业管理工作部门负责人参与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35份,占省内高校总数的80%。各类型院校参与调查的样本量如表2所示,较好地实现了全类型覆盖。
权重调查数据在经过有效性和一致性检验后,通过分组测算,得到各院校类型的指标权重,见表3和表4。从一级指标权重测算情况来看,各院校类型中,工作成效的权重均最高,占比在30%以上;其次均为就业管理,占比均在26%以上;再次均是就业指导服务。而就业渠道开拓的权重均在13%左右,工作保障的权重均在7%左右。其中,工作保障被赋予权重最高的是民办高职高专院校,最低的是普通公办本科院校;就业渠道开拓被赋予权重最高的是民办高职高专院校,最低的是高水平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被赋予权重最高的是高水平高职院校和民办高职高专院校,最低的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就业管理被赋予权重最高的是普通公办本科院校和民办本科及独立学院,最低的是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工作成效被赋予权重最高的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最低的是民办高职高专院校。
从二级指标权重测算情况来看,各院校类型中,工作满意度的权重均最高,占比在10%以上;“双一流”建设高校、民办本科及独立学院、高水平高职院校中,权重列第二位的二级指标是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普通公办本科院校、普通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高职高专院校中,权重列第二位的二级指标是服务国家战略及地方经济发展;权重较高的指标还有创业基地建设、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高质量毕业去向落实率、就业调查和政策宣传。
被赋予较大权重的指标,是被调查者认为对就业工作来说更为重要的方面。可以看出各类型高校均更加看重对工作成效的评价,认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评价较为重要,认为服务国家战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程度高于高质量毕业去向落实率;就业充分性在工作成效的各个二级指标中权重最低,但在评价体系的21个二级指标中处于中间位次。就业管理的各个二级指标中,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权重较高;相比来说就业登记的权重略低,在21个二级指标中,“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普通公办本科院校就业登记的权重略低于就业充分性,其他类型院校则略高于就业充分性,两者整体较为接近。就业指导服务的各个二级指标中,政策宣传的权重较高,而活动、咨询、实习实践和课程的权重均较接近;帮扶在“双一流”建设高校、民办本科及独立学院中的权重与课程相同,在其他院校类型中略低于课程。就业渠道开拓的各个二级指标中,创业基地建设的权重最高,高于校企对接和就业信息两指标权重之和,是创业服务工作在就业工作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体现。工作保障的各个二级指标中,场地、经费的权重略高于机构、人员,机构、人员的权重,在21个二级指标中处于较低位置。
由调查得到的指标权重主要反映了高校对就业工作的认知。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前,需经过试算及专家论证,进一步考察权重分配的合理性,提高其对就业工作的指导意义。
六、实施细则
高校就业工作评价分为数据采集填报、问卷调查、数据审核、数据分析汇总、撰写评价报告、持续落实整改等工作程序。
(一)数据采集填报
一是由评价单位搭建“高校就业工作评价管理信息系统”。高校就业工作评价数据采集填报依托“高校就业工作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开展,除进行问卷调查获得即时数据信息外,部分评价要点由各高校填报本年度的数据信息。数据采集填报期间,评价单位将组织相关专家对各高校数据采集填报进行网上答疑。二是评价单位依法依规采集整理提供部分指标数据。
(二)问卷调查
就业工作评价体系中的部分定量指标通过问卷调查进行监测。问卷调查分毕业生问卷和用人单位问卷两类,毕业生问卷包括“毕业生对母校就业工作满意度”,用人单位问卷包括“用人单位对高校就业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由评价单位统一组织实施,具体调查方法为网络问卷调查。
(三)数据审核
数据审核是保障高校就业工作评价质量的重要环节。数据审核采取数据填报人首填负责制,把好数据审核的第一道关;高校牵头部门和分管领导进行过程审核;各高校主要负责人做好本单位就业工作数据的终审并对上级数据负责。评价单位负责对数据的终审,确保指标数据及时、真实、准确。
(四)数据分析汇总
数据审核后,评价单位负责对审核数据进行分析汇总,以供评价报告和结果反馈使用。
(五)撰写评价报告
年度评价报告是综合反映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文本,也是评价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评价单位依据结果,建立科学完备的统计制度,撰写年度高校就业工作评价报告,积极服务政府决策咨询和政策改进。
(六)持续落实整改
被评价高校根据评价单位反馈的评价结果和具体意见,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着力解决本校就业工作薄弱环节和重点问题。
七、总结和展望
本研究深度解析了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内涵释义、指标体系调研及权重分析、指标评价算法及数据验证等方面的内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分类评价体系,并给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分类评价办法实施细则,以供决策参考。但由于研究时间的有限性,研究数据的实证仍需进一步加强,理论成果有待丰富,考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本研究以江苏为例,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分类评价体系建设与实施路径,而如何形成更加完整、统一的适用于全国的就业工作分类评价体系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二是就业工作分类评价体系对实践操作的要求非常高,数据采集的标准化、评价分析的专业化等许多环节都对评价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进一步提升评价实施环节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