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决策部署,由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指导、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院(基地)主办、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中心承办、苏州大学协办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研究能力提升培训班,于2025年7月16日至18日在苏州举行。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副主任方伟,江苏省政协常委、教卫体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葛道凯,教育部就业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林伟,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就业创业服务处处长文双元、调查评价处处长陈朝辉,教育部就业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中心主任魏永军出席开班式。来自全国142家单位的240余名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高校就业工作分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及一线骨干教师齐聚一堂,共研就业前沿课题,共谋能力提升路径。开班式由魏永军主持。
开班式上,方伟从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他结合当前就业工作面临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新就业形态挑战叠加等复杂形势,对参训学员提出三点希望:坚持问题导向,深入一线和学生,提升研究“穿透力”,找准问题根源;强化实践导向,紧密对接高校需求,提升成果“转化率”,产出“立得住、用得上、推得开”的解决方案;注重协同联动,构建开放高效的就业研究与指导共同体,提升赋能“整合度”。随后,他作《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视角下的生涯教育》专题报告,深入剖析“高质量充分就业”与“生涯教育”的内在关联,系统论述了生涯教育在育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强调生涯教育是破解“慢就业”“缓就业”的关键抓手,为高校提升生涯教育针对性和吸引力提供了实践路径。
林伟代表教育部就业研究院致辞,回顾了研究院2024年揭牌以来“以问题导向立研究之根、以实践导向强服务之翼、以协同导向聚发展之力”的成长历程,介绍了“深耕就业研究、服务一线需求”的职能任务及取得的成绩。他将就业工作队伍喻为连接“政策”与“学生”、“市场”与“校园”的“桥梁”,强调“就业研究不是独角戏,而是合唱”,表示教育部就业研究院愿做全国就业战线的“研究伙伴”和“服务后盾”,与全国高校携手共研共享,合力推动就业工作实现新突破。培训环节,他还以《打造数智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精准服务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为题,系统阐述了教育部就业研究院以“数智化”为引领,构建“数据驱动、智能分析、精准服务”的研究新范式,强调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打通“人才培养—产业需求—就业服务”的全链条,实现就业研究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引领”的转变。
培训班上,葛道凯以《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关于高等教育变革走向与任务的若干思考》为题作主旨报告,从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全面阐释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定位,并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个维度深入剖析了教育普及化进程的主要特征,前瞻性分析了教育与就业指导的未来趋势,为高校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文双元在《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建设关键问题研究》报告中,详细介绍了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的建设背景、功能架构与应用前景,展示了如何利用大数据精准匹配人才供需,以平台为依托推动高校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提供了新思路与新路径。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陆岳新在《高校教师就业研究能力提升和课题申报辅导》报告中,从“精心选题、精细设计、精当操作、精彩呈现、精致管理”五个维度,勾勒了就业研究课题的“全生命周期”实操框架,结合“可复制的方法”与“可借鉴的案例”,解答了“想做研究却不知道怎么做”“做了研究却出不了成果”的困惑,为提升就业研究能力提供了实战策略。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二级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岳昌君作《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特点》的报告。他结合连续二十余年的大规模追踪调查数据,从全球经济形势、中国经济发展、高校毕业生规模等多个维度,描绘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全景图”,强调“区域差异”“群体分化”“新就业形态”“AI替代风险”等热点问题,揭示了当前就业市场的深层矛盾与长期趋势。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原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专题讲座中,以前瞻性视角剖析了AI技术对教育形态、人才培养目标及未来就业生态的革命性影响,从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学分互认机制、强化教师数字素养等维度,提出了教育系统转型的关键路径。
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郑州大学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教研室主任王献玲教授在《高校生涯发展教育关键问题研究》报告中,从时代呼唤、建构依据和体系构成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中国特色生涯教育理论的建构创新及实践探索。报告精准把脉“生涯教育的痛点”,为提升生涯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破解思路和实践案例。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创业指导委员会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专家组副组长、沈阳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刘铸在《强化供需对接,动态调整高校专业结构,着力提升人才培养的适配性,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报告中,立足“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聚焦供需对接机制创新与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提出“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动态优化专业设置、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等思路,为提升人才培养适配性、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提供了实践路径。
为期三天的培训聚焦“教育强国与就业协同、生涯教育创新、数智化就业研究智库建设、课题申报实战”等核心议题,课程安排紧凑,内容前沿实用。大家普遍反映,培训“解渴、管用、前瞻性强”,不仅深化了对国家就业政策的理解,更掌握了前沿研究方法、拓宽了工作思路、有效提升了就业指导水平与研究能力。
作为部省共建的国家级就业研究平台,教育部就业研究院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强化研究支撑,搭建共研平台,与全国就业战线同仁携手打造“就业研究共同体”,共同破解就业难题,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服务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